貝克父子提琴 | 台灣台北小提琴專賣店 | 提琴投資顧問 | 奇美名琴供應商
專訪台北貝克父子提琴窺究圈內假琴內幕<br> (2012, MUZIK雜誌)

專訪台北貝克父子提琴窺究圈內假琴內幕
(2012, MUZIK雜誌)

Jan 10. 2012

MUZIK 雜誌 2012年1月 Vol. 61 / Jarvis 曾 (台北貝克父子提琴執行長)


 

從假琴事件一窺提琴業內幕


2011年5月13及14日,台北市歐德樂器請近代義大利琴專家Eric Blot坐陣兩天,替琴主鑑定他們手上的琴,結果被要求鑑定的26把賣到台灣的琴中,只有兩把他認為是真品,也就是說90%是假琴。

也是個提心吊膽的外行人

十多年前,我住芝加哥地區,從一個學琴小孩家長的身份,不知天高地厚的加入了擁有一百八十年歷史的提琴世家貝克氏。這些年來,我首先驚訝這個行業的不確定性與污濁,也面對許多壓力與誘惑;很慶幸的,因為不需靠這個事業填腹,得以堅持做對的事。長年在國外的我,很欣慰在台北的同事們,也能排除困擾,謹守這個原則。

​這半年來,因為國台交的假琴事件,許多人發表了意見,其中不乏事實與見解,但也有些不盡公平的言論。其實提琴買賣自古以來常有爭端,有些是勇於承認的誠實錯誤,有些是惡意欺瞞的完全騙局,皆因利益龐大所驅使。國台交的假琴事件,雖然我們之前曾參與相關投標案稍有瞭解,但這事已有法院決定,不是在此討論的主題。

​使是一間主流琴商的分支公司,我們也曾因買到假琴而遭受極大損失。學到教訓後,我們設立一些機制與規則,避免再次上當,或更正確的說法,是避免自己陷入歧途無法自拔。那次上當,我們面對十多萬美元的損失,其實也大可依照琴商普遍的一貫手法,堅持自己意見正確,繼續賣給下手。這種昧著良心的行為在法律上很難認定詐欺,是故大多數琴商能做歹而無後患,後文會就此深入討論。同時我們也自問,如果損失是數百萬美元,經濟能力難以負擔的危急狀況時,良心是否還能戰勝私心?

​許多家長與音樂家對購買一把好的提琴提心吊膽,我需常處在類似的困境。但如果能瞭解提琴界的商業運作,自然可以做出較佳的判斷和對策,來降低這個風險。

​我不敢說我懂提琴,更不敢說自己是專家,我從來不諱言對提琴是外行。因自知能力不足,更希望能客觀謹慎,以避免損失。我今天能告訴讀者的是以一個行外人,踏足圈內十多年觀察到的內幕和感想。我公開的一些訊息,對許多同業與相關老師們,可能會覺得不以為然,甚而有背叛的感覺。這些年來,我與台北同事們促進透明作業化,先決是要改革此行傳統的利益分配。因此我們不但在台灣常被排斥與攻擊,即使國外許多擁有長久歷史,與我們經常來往的同圈,也不與贊同。但我們深信,在這個資訊渴求的時代,提琴這項古老的行業,若繼續以封閉資訊作為生存之道,遲早會被淘汰。

提琴:工具或藝術品?

提琴行業的複雜性,首要原因在提琴這個物品的獨特性。提琴是樂器、是個工具,有產生音樂的功能性。然而從1970年代開始,藝術品市場上開始認定提琴是藝術品。這雙重機能,使價值認定更為困難。

​音樂家們常以提琴的聲音作為提琴好壞的評斷,在自我篤信以致忽視收藏機能下,常因此買到假琴。藝術投資人(收藏家)使用的評斷標準,首先是確認作者與古董品的健康現況,以及考慮歷史附加價值。這兩種評斷方式常發生矛盾:像是一般而言,聲音好的琴常被演奏家們使用,使用太久,健康狀況自然降低;反之有許多功能性中下(聲音)但健康現況極佳的提琴,可以被業界漫天開價;更糟的情況是,有些琴聲音能達到相當標準,因此能假當高價作者的琴而瞞天過海。

​投資人在購買提琴作為收藏前,經常會請演奏者做聲音的示範。很不幸的,這種委託常因為佣金被操弄。此道理就像一個功力好的大廚,可以花許多心思,把廢棄的食材做出可口的佳餚;但是用這樣的琴要拉出一整場音樂會,可是需要超人的毅力來控制,更何況還要顧慮樂曲的詮釋。

每把琴的聲音都是好的?

我剛進入這行業時,被教導沒有一把琴的聲音是不好的,因為每個人都有他拉琴的方式和喜好的音色。擁有科學訓練背景的我,不久就對這個說法產生了很大的疑問。

​用聲音判斷很難定量,對商家最有利的方式,就是只要買主喜歡,每把琴的聲音都好;用這種模糊的解釋混淆市場,可以輕易地避開討論,讓買主依自己主觀入囊。但若要試驗具客觀判斷,並去除操弄作弊,則必須要建立更理想的標準,使比較基準值數據化。

​我的學術訓練和入門事業是食品;類似聲音喜好判斷,在食品這個行業有許多主觀味覺因素的討論。如何判斷一個產品的市場接受度?除了如價位等等容易衡量的元素外,消費者如何在味覺上做出選擇?在食品科學的領域,對感官的選擇做出很系統化的分析,方式是感官品評(sensoryevaluation),定義是:當視覺、嗅覺、味覺、觸覺、聽覺等感官,接收食物或物件特性而做出反應時,吾人運用科學訓練來回憶、測量、分析以解釋這些反應;時常會運用統計比較、歸納、整理而得到數據。

​經濟學上的原則來解釋,好壞其實很簡單:所謂好,就是大家要的;所謂貴,就是需求遠大於可供應的。近代最昂貴的提琴是十八世紀上半期的Joseph Guarneriusdel Gesù(瓜奈里耶穌)及Stradivari(史特拉底瓦里)。數量上,史特拉底瓦里琴比阿瑪蒂(Amati)多;年代上,史氏比阿氏年輕;輩份上,史氏是阿氏的學生(一般如此為)。如果琴聲沒有好壞的差別,為何史特拉底瓦里的價位比阿瑪蒂高出十倍?

​如果我們都同意黃金時期的史特拉底瓦里與晚期的瓜奈里耶穌是琴聲的最高標準,那麼在探討這二者的聲音及震動元素時,必然能得到一些其他琴遠不及的結果。但是當史氏與瓜氏這二者最高標準都動輒一把數百萬美元價值,結果是讓他們往往只流通於一線琴商的琴庫,或這些琴商應許的收藏家及少數演奏家。絕大多數音樂家與製琴師一生無緣試拉,即便有幸試過一次,也不能保證遇到精品。更何況這些琴常常有其獨特性,不是立刻可和演奏者配合,幾乎如良駒般需要馴服與意願。

演奏家要求的特質包括聲音層次、穿透力、反應速度、高音亮麗、纖細如絲或低音厚實有力等等,最終預期在現代的大型音樂廳裡,能夠讓聽眾觸動心弦的震撼力和感動。這些琴不好發聲,或是必須時常調整讓其有更大表現空間,要拉出上述特性不但得有相當技巧,也必須選擇正確的弓。許多初次拉到這些琴的音樂家,如果不知手上是什麼琴,通常不覺得這是把好琴。

​如果沒有一套標準可循,當學生拿給老師一把沒有標籤或價格的後期瓜奈里耶蘇,很可能會讓老師以為是一把普通琴,或甚至覺得乾冲啞而淘汰。常常聽有人把一把聲音悶呆的琴,描述為甜暗;亮麗的琴被稱為刺耳。無建立統一標準,無疑是混水摸魚的最好環境。

​這幾年來我們花了很多精力,希望能得到一個客觀的方法,來評斷琴聲好壞的理論。許多人對此持反對意見,或認為不可能,但我們越探討越發現其可行性。讓我們來看一個很簡單的解釋方法:如果十把琴給十位演奏家選擇最喜歡的三把,會發現大約有兩把琴被八位選上,這初步代表琴的喜好具有共通性。更進一步我們可以探討,這兩把琴必然帶有一些聲音、震動元素或元素比例是大部分人喜歡的。我們分解判別這些元素,便能知道哪些元素最有普通性,哪些是比較有個人喜愛特色,哪些帶有最高價值加成等等。

提琴的升值

另一個讓提琴行業複雜的原因在產品的升值特性,這個特性和畫作等純藝術品類似但有些不同。美國北達科塔大學獨立投資報告顯示,古琴的漲幅在過去百年遠超越股票市場。舉例來說,一把1740年左右,健康狀況良好但無太多歷史附加價值的瓜奈里耶穌(Guarneriusdel Gesù),或1715年左右的史特拉底瓦里(Stradivari),目前市值在一千萬美元之上,然而在五年前市值大約只有一半,在1970年代更不過二十萬美元左右;奇美博物館擁有的那把挪威國寶級1744年瓜奈里耶穌「奧雷.布爾」(Ole Bull),十多年前購買時兩百多萬美元,今天我們可以保守估計市值在一千五百萬美元上下。

​這些數字聽來很驚人,但如果和市場上有正式記錄的最高畫作價格來比較,還不到十五分之一;一把好的瓜奈里耶穌充其量或只能買一幅不大有名的畢卡索畫作,或梵谷的一角。請注意這些最貴的畫作都是近一百五十年的作品,許多都是20世紀的作品;畫作市場上,除了很少數幾位文藝復興卓越藝術家的作品,通常是近代(非現代)的價值較高,而非如一般人以為的越古越貴;一個很主要的原因是古典作品帶有純美感,但是現代人們比較能被近代作品所震撼。

​從十九世紀來,許多人努力希望做出和十八世紀初期同樣傑出的提琴,但終究無法成功;地球暖化讓合格製琴的木料越難得,日後成功的可能性也更為降低。損毀和博物館收藏,讓能供使用的好古琴越來越少。無論用哪個觀點來判斷,古琴應該還有很大的的升值空間。

提琴估價

以藝術品的市場價值判斷,包括提琴在內,有些人會辯稱這是商家炒作。但若思考箇中邏輯,就類似股票市場,在今天那麼分散與龐大的市場中,要炒作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即使某商家有如此大的實力,投下龐大資金,短時期對特定作者還略有可能,但長期來說,市場會漸趨穩定,回到供需合理值。

​1970年代以來,世界有名的提琴商都採取幾乎異口同聲的「古董價值觀」來估計古琴價格,以完整作品為主體採取「扣值制」:背版裂痕扣多少、琴頭不是原來的扣多少、音柱部位裂痕多少等等。

​以一把平常的史特拉底瓦里來說,在將近四百年後,面板平均會有二十多道裂痕。然而正因價值之高,近代提琴修復也登峰造極,在魔術師般的修復大師精心處理下,一般人幾乎無法肉眼辨認:一把斷掉的琴弓、一個琴身的洞,都能修到看不到。以古董價值觀來看,很容易有欺騙的運作空間。

​幾百年來提琴都是個封閉限制市場,能夠在其中呼風喚雨的專家群不是太多。每個時代都有大師級的專家,來去都大約源自同一派系。在過去訊息不是很流通的時代,很容易造成市場操弄的弊病。舉個例而言,F君在紐約以專家和琴商身份行之有年,以傳統琴商的信譽方式,他當然提供升級服務,也就是說甲今天和他買的琴,若十年後想升級,應該會再找他;甲去世後,他的後世會將這把琴請F君代為賣出。在這個制度下,真假性可能不是如此重要,只要世界不變,不論F君是否鑑定犯錯,在封閉象牙塔內的形象能永遠維持,世代交替也可能只是個幻象。

如所有藝術品,造假常能帶來極大的金錢利益,假琴事件從很久前就有記載。1685年,Tomasso Vitali寫給Modena公爵的一封信:「…...這把提琴標籤為Nocolo Amati,一個具有極高聲望的作者。但是我發現這把提琴的標籤為假造,在上層標籤底下有另張Ruggeri的標籤,作者聲名較低,價值不超過三金幣......。」

 
原文出處:muzik雜誌 vol 61